學科建設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學科建設 -> 正文

《中國社會科學報》刊發冉傑教授理論文章

2021-07-06 點擊:

202171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刊發我院副院長冉傑教授理論文章《百年大黨法治精神的生成邏輯》。全文如下:

  冉傑文章.jpg

71日《中國社會科學報》專版

 

百年大黨法治精神的生成邏輯

冉傑

黨的法治精神的形成和成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生成的。

結合中國具體實踐堅持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

中國共産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法治精神、法治理論基礎上,結合中國法治建設的實際情況,創造性生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堅持黨對法治建設的全面領導,實現依法治國與依規治黨的統一,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的權威性。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和借鑒國外法治有益成果的基礎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的價值取向,構建包括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和完善的黨内法規體系、德治與法治相輔相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夯實法治基礎。

始終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價值邏輯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面對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中國共産黨自誕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價值追求,一百年來始終不渝。這也成為黨在百年的法律實踐曆程中所因循的價值原則。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下制定的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為代表的系列法律制度,旨在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推翻三座大山,保護根據地人民的平等權利。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通過制定五四憲法等一系列法律制度,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和将我國建設成繁榮幸福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追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初期,黨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保駕護航。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期,黨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法治理念,為實現進入和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标提供法治保障。進入新時代,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發生曆史性變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黨的法治價值立場提升到了新的境界。

汲取自身依法治理實踐經驗和改革進取的曆史邏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了曆史性成就。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國實踐取得重大進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國,并将其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予以有力推進。着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長遠考慮,立足于解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中的矛盾和問題的現實考量,也是着眼于長期的戰略謀劃。在總結以前的經驗基礎上,黨提出了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法治建設方針。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這一宏偉藍圖一定能夠實現!